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英镑升贬无序?百年行情侧重贬值规律!_今日热闻

来源:市场资讯 发布时间:2023-06-14 09:59:42

中国外汇投资研究院 李钢

在当今的世界货币格局中,美元可谓全球霸主,而这一格局与两次世界大战有着显而易见的关联,美英货币地位互换是当前世界货币格局转换的起始。英国国际政治经济地位全面被美国取代,曾经举足轻重的英镑开启了长达百年的贬值之路。每隔十几年甚至几年就爆发的货币危机,为英镑铺设了一个又一个“更下一层楼的台阶”。

布雷顿森里体系建立前英镑走势

第一次世界大战不仅完成了新旧霸主的交替,也拉开了英镑长达一个世纪的贬值大幕。在这次战争中,英国国民财富损失了三分之一;对外贸易方面,出口额仅为进口的二分之一,巨额的贸易逆差,迫使英国变卖海外投资的四分之一去补偿贸易的巨额逆差,并且沦为债务国,在这样一个背景下,英镑被迫以大幅贬值的尴尬姿态迎接一战的胜利。世界霸主地位动摇后,英镑贬值本是顺理成章之事,然而,大英帝国的政客们不愿意接受这样一个现实,他们试图让英镑汇率恢复至战前的荣光。为此,在经济被战争打的满目疮痍的1920年代,他们强行实施了紧缩的货币和财政政策。时任财政大臣丘吉尔更在1925年把英镑恢复到金本位制,人为地高估了英镑。然而,席卷全球的大萧条让他们的努力都付诸东流。经济实力大不如前,英镑却希望维持从前的地位,英国错过了以廉价货币增强国际贸易竞争力的机会。1925-1931年也成为了英镑金本位制的绝唱。1931年再次放弃金本位后,英镑再次崩盘。30年代中期,英镑虽再度雄起,但美元走弱是主导因素。没过几年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英镑再度跳水。如果说一战动摇了英国作为世界霸主的地位,那么二战彻底葬送了日不落帝国。


(资料图片)

英国在二战中虽胜尤败,经济贸易实力遭到严重削弱,债务已经堆积如山。国际地位自然就一落千丈。1944年联合国国际货币金融会议在布雷顿森林召开,确定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即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货币盯住美元。自此,英镑作为世界结算货币的地位逐渐被美元所取代。然而,1英镑兑4.03美元的汇率仍然被证明是英国政客们高估了战后经济的承受能力。1949年9月18日,英镑对美元骤贬30.5%至2.8美元。即便如此,英国还是未能改变接下来18年中,持续遭遇平衡国际收支问题和货币危机的命运:1967年11月18日英镑贬值14.3%,对美元汇率降至2.4美元,英镑含金量也降为2.13281克。经常账户疲软和大规模的海外投资,以及诸如缺乏竞争力等英国经济基本面上的问题被认为是此次英镑贬值的主要原因。但此次贬值之际,英国通胀已经在上升,贬值无异于给通胀“火上浇油”。此后十五年中,英国始终与高企的通胀和低迷的经济相伴。

布雷顿森里体系建立后英镑走势

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宣告解体。次年6月英国政府宣布英镑实行浮动汇率机制,并于1974年进入有管理的浮动汇率机制,因担心完全自由兑换可能导致英镑崩盘。即便如此,英镑对美元仍然一路贬值,到1976年时竟然贬值了1.6美元。捉襟见肘的英国政府被迫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寻求数十亿美元的援助,以缓解投资者的持续挤兑。在IMF的建议下,英国政府实施了紧缩的财政政策,削减通胀并改善经济,加之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后,美国贸易逆差严重,美元经历了长达4年的贬值,英镑迎来了一波反弹,到1980年初,对美元一度上涨到了2.5美元上方。1979年成为英镑的一个转折点,这一年英镑实现了自由浮动。

好景不长,80年代前期美元的崛起再次将英镑打入了“地狱”,这一次的低点在1.05美元,即便是今年的意外脱欧也没将英镑打至这个水平。然而,塞翁失马,焉知非福?随着英镑的大幅贬值,英国的国际贸易获得巨大优势,外汇储备逐年增长,1984年底英国外汇储备为69.71亿美元,到1988年底,英国外汇储备激增至411.17亿美元。加之1985年达成的让美元对日元、英镑等货币大幅贬值的“广场协议”,英镑从1985年底开始逐渐升值,到90年代初对美元一度升值2美元上方。

1990年10月,英国加入了欧洲货币体系(简称EMS)。欧洲货币体系使西欧各国的货币不再盯住黄金或美元,而是相互对标;每一种货币只允许在一定的汇率范围内浮动,一旦超出了规定的汇率浮动范围,各成员国的中央银行就有责任通过买卖本国货币进行市场干预,使该国货币汇率稳定到规定的范围之内;在规定的汇率浮动范围内,成员国的货币可以相对于其他成员国的货币进行浮动,而各成员国货币之间的汇率以德国马克为核心。作为欧元体系的前身,EMS同样面临着成员国之间经济形势分化带来的掣肘。特别是1992年2月签订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致使一些欧洲货币如英镑、意大利里拉等明显被高估,这些国家本就面临巨大的降息或贬值压力,还得被迫与经济实力雄厚的德国在货币政策尚保持一致。

1992年德国经济实力因东西德统一而大大增强,币值稳定,但通货膨胀压力大增,被迫提高利率以缓解通胀压力。而英国与意大利经济则一直不景气,增长缓慢,失业增加,亟需低利率刺激经济。无视英国和意大利请求的德国在当年7月把贴现率升为8.75%后,英意两国汇率大幅贬值,并且突破了浮动的下限。尽管英国首相梅杰和财政大臣等人虽然在各种公开场合一再重申坚持现有政策不变,英国有能力将英镑留在欧洲汇率体系内,并且英国央行也进行了大规模的干预。此后几年中,英镑始终没有展开像样的反弹,整体在1.5-1.6美元上下浮动。直到进入新世纪,伴随着欧元的诞生和美元指数的周期性见顶,英镑才迎来一段持续性的上涨,并在2007年次贷危机爆发之际冲上了2.1美元。

随后2008年金融危机暴发,美元再度成为避风港,英镑对美元一度贬值突破1.4美元。随后伴随着美国展开3轮量化宽松(QE)致使美元走贬,英镑再次获得喘息之机,一度升至1.7美元上方。直到2014年美联储开始缩减QE,并步入加息周期,带动美元重新走强,英镑再度走贬。

不过,真正可与1967、1976或1992年相提并论的英镑危机,自1992年以来唯有2016年的“脱欧”。英镑不仅在退欧公投结果出来当天极端贬值8%,更在当年10月初新首相特里莎·梅有关于“硬脱欧”的表态后发生了前述的闪崩。当然,也有人不认为这是货币危机,因为要引发一场经典的“货币危机”,英镑的贬值必须令投资不敢流入英国,但事实上自脱欧公投至2019年最终脱欧期间,英镑和相关资产价格保持了一定韧性和弹性,英国信心并未完全丧失。但仅从汇率波动角度来看,英镑多次反弹也始终难以突破1.4美元的关口,这充分说明,脱欧给英镑“设置”了价值的上限。

当英镑换不到一美元或者一欧元的时候,无疑就是英镑危机,而这一危机则在2022年9月底几近成为现实,期间市场甚至一度预期英镑兑美元将跌至0.9美元,但最终英镑贬值至1.03美元后企稳反弹。在全球疫情叠加俄乌冲突的环境下,全球经济状况复杂混乱,而美联储引领的全球极端货币政策令货币市场投资异常敏感。恰逢英国经济动荡之际,其政坛的不稳定加剧了政策的不信任危机,财政大臣推出的税收政策一度严重加剧市场对经济的悲观预期。而英镑的反弹则应归功于美联储政策调整预期,在市场对美国经济衰退预期及政策再度宽松预期强化之际,英镑盈利了周期和趋势的扭转。

当前英国对英镑的升贬主导显然力不从心,市场对英镑成为发达国家中最差货币的预期是压制其升值的关键。鉴于美联储加息政策存在调整可能,对比英央行继续加息的意愿比较明确,这可能是短中期英镑偏升的关键参数。英央行在抗通胀和稳经济两者中选择艰难,过度加息可能导致经济停滞风险,而这必将侵蚀英镑的信心,干扰市场对英镑的投资热情。财政方面,英国首相苏纳克和财政大臣亨特目前的首要任务是开源节流,但加税举措在去年已经被证实难以推进,因而未来财政预算和支出对标增发国债的平衡非常重要,如果债务上升过快,则面临债务入不敷出风险。当然英镑也不会成为市场弃儿,毕竟英国在全球经济中举足轻重,英国对外经贸关系的重塑可能是市场投资与投机的侧重。预计英镑中期难以逾越1.35美元关口,更遑论1.4美元的长期阻力。贬值方向可能需要关注英镑对美元和欧元是否存在平价可能。

展望未来,英镑的升贬周期和“边界关口”复杂难料,英镑在世界货币格局变动中地位需要持续跟踪评估,而这将取决于英国经济、金融、外贸和政治等综合国力的前景。英国对美国和欧洲存在较强的竞争关系,但更多的时间里合作才是共赢的基础。总而言之,英镑的价值的的衰落是大国博弈的结果,所谓盛极必衰的规律在英镑的波动中体现的淋漓尽致。英国综合国力的衰落使得英镑与美元的较量中处于弱势,而英镑前景趋势的评估则需要站在历史全局视野上慎重评估。当前伴随全球去美元化的迹象,英镑的地位可能在多元化的国际货币体系中受到更多重视。英国则需要在复杂的货币竞争格局中居安思危,努力发展才有可能东山再起。

上一篇 下一篇
推荐阅读